2008/05/21【聯合報/記者周小仙/報導,記者徐兆玄/攝影】
絕大多數人去基隆是為了廟口夜市,奠濟宮前人擠人的仁三路、美食林立的愛四路,兩三百攤目不暇給的各式好料,到底要吃什麼才不虛此行?有請老基隆帶路,從傳統到新興小吃,絕對讓你挺著肚子滿意而歸!
基隆廟口特色小吃雲集,尤其華燈初上,整條街道人潮壅塞,熱鬧非凡。★基隆廟口達人/曹銘宗
基隆人,前資深文化記者,對夜市小吃特別有研究,其中最熟悉的就是廟口小吃,熟悉到早已把那兒當做自家廚房。最近與插畫家施政廷合著《台灣小吃之美──基隆廟口》一書,以全彩橫軸手繪拉頁呈現,方便讀者按圖索驥嘗美食!
廟口美食
提起基隆廟口美食,第一個想到的是發源於此的金鼎邊趖,奠濟宮廟門口的百年老店吳記鐤邊趖,就絕不能錯過。
引人垂涎的鐤邊趖、泡泡冰、營養三明治、天婦羅,全都來自台灣北端廟口小吃——基隆夜市。 但是在基隆人眼中,值得推薦的還有鴨蛋配滷肉飯、咖哩肉羹、水煮豬腳、蔴粩、一口吃香腸等美食,幾乎攤攤是精華,想一口氣吃遍,先準備好十個胃的大肚量!
奠濟宮奠定基隆廟口美食基礎,善男信女香火鼎盛,廟門口兩家鐤邊趖競爭激烈也遠近知名。
奠濟宮
說到基隆廟口,別忘了金鐤邊趖後方的奠濟宮,是造就廟口美食的重要推手;不少人逛完基隆廟口,回家後才想起「為什麼沒看到廟?」,或是因為臨時找廁所,才知道「原來廟在這裡。」
奠濟宮,又稱聖王公廟。專業導覽吳吉祥解釋,奠濟宮建於清朝光緒元年(1875年),所奉祀的神祇為開漳聖王,是當時在基隆的漳州移民信仰中心;由於奠濟 宮位於基隆中心位置,因此開啟了周邊廟口小吃的歷史。走進奠濟宮,吳吉祥特別介紹從大正時代保存下來、雕滿花鳥的石柱,有別於台灣常見的龍鳳雕刻。
對基隆人而言,「老廟口」是指仁三路上的固定小吃攤,最早由日據時代開始發照管理,隨著時間演進,最後由基隆市政府正式規畫固定攤位;與 仁三路垂直的愛四路,則是1969年後開放可設置流動攤販的地段,每到傍晚後,光是這兩條路上就有兩三百個攤位;之後又擴大延伸到周邊仁二路、仁一路,成 為現今全台最具代表的廟口小吃區之一。
奠濟宮供奉開漳聖王。
花鳥雕刻石柱古樸精緻、歷史悠久,到基隆廟口別忘了來看看。
基 隆廟口小吃集「歷史悠久、集中、數量多、營業時間長」四大特色,每攤各有所長、中西合璧、漢和雜陳,很難找到重複的美食;其中閩菜中常用的紅糟、海鮮、羹 湯,因為歷史淵源而成為廟口小吃主流。而且廟口不怕你晚來,就怕你不吃,像仁三路上很多攤位都採輪班制,等於24小時營業,全年無休,上午與下午來還能嘗 到不同美食!有些名氣較大的小吃攤已開設分店,進駐其他夜市,甚至是百貨公司美食街。
洗手間哪裡借?
基隆廟口唯一免費外借的洗手間就在奠濟宮,是你一定要知道的資訊,回夜市前別忘了看看雕著花鳥的特殊石柱。
怎麼去?
開車:
1.台北走中山高下基隆交流道至孝二路,轉仁三路。
2.宜蘭走台2號省道或台102號縣道至中正路,轉孝一路至仁三路。(廟口周邊有兩個停車場,一是大型地下停車場,一是塔式停車場,距離廟口較近的是位於路邊的停車場,只要步行3分鐘就能直達廟口美食天堂。)
坐車:
1.搭客運或火車至基隆火車站,再轉公車前往;或循忠一路直走步行約100公尺,右轉愛四路即達。
【聯合報】